# Question A B C D E Answer Category
1 动则喘甚,呼多吸少,气短难续,息微声低,以深吸为快者,属于 痰热壅肺 痰湿阻肺 风寒袭肺 肺肾气虚 肺脾气虚 D 诊断学
2 煅淬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一次煅透,中间不得停火 反复进行几次 密闭条件下煅制 煅时不能搅拌 B 诊断学
3 对“辨证”的下列认识哪项不对 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的认识 是通过现象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是医生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 是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的认识 是对病位与病因病性的认识 A 诊断学
4 对诊断“气陷”最有价值的是哪项 头晕眼花 气短乏力 内脏下垂 大便稀溏 舌淡苔白 C 诊断学
5 对诊脉选指的下列说法,哪项不正确 选用左或右手的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 三指指端平按 手指略呈弓形倾斜 手指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°角 以指目紧贴于脉搏处 B 诊断学
6 对证候真假的所谓“假”,哪项解释最正确 所有症征都是现象,皆为假 病人提供的临床资料有假 不符合常规认识的某些症征 与疾病本质相对立的症征 诊断错误,未认识疾病本质 C 诊断学
7 多见于气血两虚及阳气虚衰的是 细脉与濡脉 濡脉与迟脉 弱脉与短脉 弱脉与微脉 微脉与芤脉 D 诊断学
8 多食易饥,兼见大便溏泄者属:() 胃阴不足 脾胃湿热 胃火亢盛 湿邪困脾 胃强脾弱 E 诊断学
9 恶寒,喉中哮鸣,咳吐清稀白痰,无汗,口淡,面色淡青,苔白滑,脉弦紧。此为 寒热错杂证 真热假寒证 真寒假热证 表里实寒证 表寒里热证 D 诊断学
10 恶寒发热,头身疼痛,无汗而喘,脉浮紧,宜诊断为 太阳中风证 上焦病证 卫分证 太阳伤寒证 表虚证 D 诊断学
11 恶寒发热,身痛无汗,咳嗽,痰稀色白,脉浮紧者,最宜诊断 风寒犯肺证 寒痰阻肺证 饮停胸胁证 痰湿阻肺证 肺气亏虚证 A 诊断学
12 恶寒发热,头身疼痛,脘腹痞胀不适,便溏不爽,小便黄,舌苔黄腻,脉弦。此为 寒热错杂 寒证化热 表里同病 虚实夹杂 热证转寒 C 诊断学
13 恶寒发热,头痛头胀,鼻塞流涕,无汗,苔薄白,脉浮紧。此为 表实寒证 表实热证 里实寒证 里虚寒证 里虚热证 A 诊断学
14 对外燥证的下述认识,不正确的是:() 以干燥为主要证候 与内燥毫不相关 阴液亏少之人易患 多见于三秋季节 干燥少雨之地常见 C 诊断学
15 对外燥证的下述认识,哪项不对 以干燥为主要证候 与内燥毫不相关 多见于秋季 干燥少雨之地常见 阴液亏少之人易患 B 诊断学
16 对心肝血虚证最有诊断意义的是:() 心悸健忘,面白舌淡 头晕目眩,月经停闭 手足震颤,头晕目眩 视物模糊,爪甲不荣 心悸多梦,肢麻眩晕 E 诊断学
17 对于“胃家实”的含义,下列哪项认识最正确 胃肠邪气盛实 胃腑燥结成实 胃肠燥热亢盛 肠中燥结成实 胃腑燥热亢盛 C 诊断学
18 对于鉴别风寒表证和风寒犯肺证最有意义的是 咳嗽的轻重 口渴或不渴 是否发热恶寒 是否舌苔薄白 有汗或无汗 A 诊断学
19 对于诊断热扰心神证最有意义的是 心烦不寐,谵语,舌绛 神昏谵语,苔黄腻 神昏谵语,斑疹隐隐 身热夜甚,吐血 神昏谵语,腹满便秘 A 诊断学
20 耳鸣,以手按之可减轻,多属() 肝胆火盛 肾虚精亏 痰湿内蕴 外感风湿 肝火上炎 B 诊断学
21 耳内流脓水,多属 气血亏虚 肾精亏耗 麻疹先兆 肾气不足 肝胆湿热熏蒸 E 诊断学
22 二十八脉中称为“软脉”的是 濡脉 弱脉 散脉 虚脉 伏脉 A 诊断学
23 发黄干枯,稀疏易落,多属 精血不足 血虚受风 肾虚或血热 疳积病 禀赋所致 A 诊断学
24 发热,口渴喜饮,咳嗽气喘,咯黄痰,尿黄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此为 风热表证 风寒表证 里热证 伤风表证 里实证 C 诊断学
25 发热咳嗽,心烦,汗出口渴,斑疹隐现,舌红,苔黄燥,属 气分证 气营同病 营分证 血分证 营血同病 B 诊断学
26 发热微恶风寒,咳嗽,痰稠色黄,咽喉疼痛,苔薄黄,脉浮 肺热炽盛证 风热犯肺证 燥邪犯肺证 痰热壅肺证 肺阴虚证 B 诊断学
27 发热微恶寒,口渴咽干,干咳,舌干苔黄,脉浮数。证属:() 伤暑证 温燥证 凉燥证 内燥证 阴虚证 B 诊断学
28 发热以下午3~5时为重,伴腹满硬痛、大便秘结者,多见于 少阳病 阳明病 疟疾 湿温 阴虚 B 诊断学
29 发热重恶寒轻,头痛咽痛,口微渴,苔薄、色黄白相兼,脉浮数。此为 风热表证 风寒表证 里热证 伤风表证 里实证 A 诊断学
30 恶寒发热,头项强痛,身体疼痛,无汗,微有咳嗽气喘,脉浮紧。此为 风热表证 风寒表证 里热证 伤风表证 里实证 B 诊断学
31 恶寒微热,皮肤湿痒,肢体困重、酸楚等,应属 风淫证 中寒证 湿淫证 暑淫证 伤寒证 C 诊断学
32 恶寒喜暖,肢冷,踡卧,面色淡白,口淡不渴,痰涎清稀,小便清长,大便稀溏,舌淡苔白而滑润,脉迟,证属: 表寒证 里寒证 虚寒证 实寒证 假寒证 C 诊断学
33 恶热,汗出,口渴,心烦,疲乏,尿黄,脉虚数,是为:() 风淫证候 寒淫证候 湿淫证候 火淫证候 暑淫证候 E 诊断学
34 耳廓瘦小而薄,多属 气血亏虚 肾精亏耗 出麻先兆 肾气不足 肝胆湿热熏蒸 D 诊断学
35 耳聋与下列何项无关 肾精缺乏 肾气不固 肝火炽盛 肝火犯肺 D 诊断学
36 肺气虚证咳喘的特点是 咳喘痰多,色白清稀 咳喘无力,声低气短 咳喘胸闷,声高息涌 咳喘痰少,不易咳出 咳喘痰白,稠黏难咯 B 诊断学
37 肺肾气虚证又称为:() 肾气不固证 肾不纳气证 肺气不固证 肺肾虚寒证 肺气下陷证 D 诊断学
38 肺肾阴虚证可见 舌淡胖苔白润滑 舌质红苔黄厚腻 舌边青或有瘀点 舌红少苔有裂纹 舌淡红苔白腻 D 诊断学
39 肺痈的特点是 痰白量多易咯 痰黄黏稠有块 痰少而黏难咯 痰白清稀量多 脓血痰气腥臭 E 诊断学
40 风寒表证的必要性资料是 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无汗 间有咳嗽 脉浮紧 A 诊断学
41 风寒表证的偶见性资料是 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无汗 间有咳嗽 脉浮紧 D 诊断学
42 风寒表证的特征性资料是 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无汗 间有咳嗽 脉浮紧 E 诊断学
43 风寒表证的一般性资料是 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无汗 间有咳嗽 脉浮紧 B 诊断学
44 风寒犯肺证的临床表现为 咳嗽痰白清稀,恶寒发热 喘咳吐稀白痰,形寒肢冷 咳喘吐泡沫痰,心悸水肿 咳嗽气喘,痰稠量多易咯 咳嗽气喘息粗,痰黄稠黏 A 诊断学
45 风水相搏证引起水肿的主要特征是 水肿由下肢起 胸廓饱胀而满 单腹胀大膨隆 头面眼睑先肿 局限性水肿 D 诊断学
46 发育不良与下列何项有关 肾阴虚 肾阳虚 肾精虚 肾气虚 C 诊断学
47 烦热欲去衣被,尿清长,头晕咽干,面浮红如妆,下肢怕冷,舌淡,脉浮细。此为 寒热错杂证 真热假寒证 真寒假热证 表里实寒证 表寒里热证 C 诊断学
48 烦躁不宁,打人毁物,不避亲疏,胡言乱语,舌质红,苔黄腻,应诊断为 痰热壅肺证 痰蒙心神证 心火亢盛证 痰火扰神证 阳明腑实证 D 诊断学
49 饭后嗜睡,神疲倦怠,食少纳呆者为:() 痰湿困脾 肝郁犯脾 心肾阳气虚衰 热入心包 心胆气虚 A 诊断学
50 肺气上逆的病因病机,下述哪项不对:() 外邪犯肺 痰饮停肺 肾不纳气 肺失肃降 肺失宣发 C 诊断学
51 肺气虚证的辨证要点是 咳嗽 呕吐 嗳气 阳虚证 A 诊断学
52 浮紧脉多见于 脾虚证 血瘀证 表寒证 表热证 痛证 C 诊断学
53 浮紧脉主病是 痰饮内停 太阳伤寒 表证夹痰 太阳中风 阳虚寒凝 B 诊断学
54 浮脉的脉象特征是 轻取即得,细软无力 轻取即得,中空外软 轻取即得,中空外坚 举之有余,按之则无 举之有余,按之不足 E 诊断学
55 浮取、中取均不见,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,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者是 沉脉 伏脉 牢脉 微脉 短脉 B 诊断学
56 浮取散漫,中候似无,沉候不应,并常伴有脉律不齐,或脉力不匀的脉象是 革脉 釜沸脉 芤脉 散脉 微脉 D 诊断学
57 釜沸脉的特征是 脉来浮数之极,至数不清,浮泛无根 脉在筋骨之间,如指弹石,劈劈凑指 脉来连连数急,三五不调,止而复作 脉来乍疏乍密,如解乱绳状 脉动短小而坚搏,如循薏苡子 A 诊断学
58 父母及子女的健康状况应属于 既往史 现病史 个人史 婚育史 家族史 E 诊断学
59 妇女带下色白,清稀如涕,无臭味,多属:() 脾虚湿注 冲任亏虚 肝经郁热 湿热下注 以上都不是 A 诊断学
60 妇女月经先期而来,量多,色深而质稠,多属:() 气虚不能摄血 肝气郁滞 血热内迫 瘀血积滞 寒凝血滞 C 诊断学
61 妇人月经病的脉象变化主要体现在 左寸脉 右寸脉 左关脉 右关脉 两尺脉 E 诊断学
62 风邪易导致的证候是 瘾疹瘙痒,或肢体麻木,或面睑浮肿 烦渴饮冷,肢倦乏力,汗多尿少 脘腹或腰背冷痛,或咳喘痰稀白量多 口鼻咽喉干燥,痰少质黏难咯 肢体关节重痛,阴雨天加重 A 诊断学
63 伏脉的主病是 失血伤阴 亡血失精 惊恐疼痛 寒证痛证 邪闭痛极 E 诊断学
64 服用某些饮食或药物导致舌苔颜色发生改变,称 腻苔 腐苔 滑苔 假苔 染苔 E 诊断学
65 浮滑脉的主病多为 痰热互结 饮食停滞 湿热内蕴 风痰 风热袭表 D 诊断学
66 浮滑脉的主病多为:() 痰热互结 饮食停滞 湿热内蕴 风痰 风热袭表 D 诊断学
67 浮紧的脉象主病常为 表虚证 表寒证 表热证 表湿证 表证夹痰 B 诊断学
68 腹部撞伤,现腹痛,出冷汗,面色苍白,脉微弱,腹腔穿刺 气虚证 气陷证 气不固证 气脱证 血脱证 E 诊断学
69 腹大而胀的病人,叩之如鼓者为 水鼓 气胀 食积 癥积 瘕聚 B 诊断学
70 腹满而痛,腹泻,不欲食,宜诊断为 太阴病证 少阴病证 阳明病证 少阳病证 太阳病证 A 诊断学
71 腹满痞闷,口腻纳呆,泛恶欲呕,肢体困重,舌苔白腻,脉 脾阳虚证 脾虚气陷证 寒湿困脾证 脾气虚证 胃气虚证 C 诊断学
72 腹内肿块,按之坚硬,推之不移,痛有定处,多为 癥积 瘕聚 虫积 燥屎内结 蓄水 A 诊断学
73 腹痛暴泻如水下痢脓血,属于:() 脾虚气陷证 大肠湿热证 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 肠热腑实证 A 诊断学
74 腹痛绵绵,食少腹胀,大便稀溏,形寒肢冷,舌淡胖,脉 脾阳虚证 脾虚气陷证 寒湿困脾证 脾气虚证 胃气虚证 A 诊断学
75 腹痛喜按者多属 寒证 虚证 热证 实证 虚实夹杂证 B 诊断学
76 腹胀腹痛而拒按、按之有块,大便秘结,苔黄白而厚,脉沉实。此为 风热表证 风寒表证 里热证 伤风表证 里实证 E 诊断学
77 腹胀拒按,其成因一般不含哪项 饮停胃肠 食积胃肠 肠道气滞 脾胃气虚 燥热结肠 D 诊断学
78 腹部按诊,局部灼热痛不可忍者为 阳明经热证 阳明腑实证 内痈 蛔虫 气胀 C 诊断学
79 腹部按之肌肤凉而喜温者属 寒证 虚证 热证 实证 虚实夹杂证 A 诊断学
80 腹部按之肌肤灼热而喜凉者属 寒证 虚证 热证 实证 虚实夹杂证 C 诊断学
81 腹部肿块,时聚时散者为:() 癥积 痞证 瘕聚 水臌 虫积 C 诊断学
82 腹部肿块,痛无定处,按之无形,聚散不定者为 瘕聚 癥积 食积 鼓胀 痞满 A 诊断学
83 腹部肿块,推之不移,痛有定处者,为 瘕聚 癥积 食积 鼓胀 痞满 B 诊断学
84 肝胆湿热证多见 口泛清水 口苦泛恶 干呕呃逆 呕吐酸腐 B 诊断学
85 肝胆湿热之呕吐物常为:() 吐物酸腐 吐清稀痰涎 吐黄绿苦水 呕吐鲜血夹食物残渣 呕吐清水痰涎 C 诊断学
86 肝火犯肺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咳痰黄黏,甚则咯血 头晕头胀,急躁易怒 胸胁灼痛,咳痰带血 舌红苔黄,脉象弦数 面红目赤,烦热口苦 C 诊断学
87 肝经风热患者易出现 眼胞赤烂 目眦红赤 白睛发黄 全目赤肿 目窠微肿 D 诊断学
88 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中不易见到下列哪个症状 时常太息 情志抑郁 胸胁胀痛 手足蠕动 咽部异物感 D 诊断学
89 肝胃蕴热的口味是 口中泛酸 口中酸馊 口甜黏腻 口中味苦 口中味咸 A 诊断学
90 肝胃蕴热则:() 口淡乏味 口甜粘腻 口中酸馊 口中泛酸 口苦 D 诊断学
91 肝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中不易见到的症状是 肌肉掣动 筋脉挛急 颈项强直 手足震颤 肢体麻木 C 诊断学
92 肝阳上亢的头痛特点是() 刺痛 胀痛 重痛 空痛 酸痛 B 诊断学
93 肝阳上亢的主要症状是: 眩晕耳鸣,头痛且胀,面红目赤 眩晕头痛,时作时止 眩晕,头痛如裹,泛吐涎沫 眩晕,头痛不休,伴有恶寒发热 眩晕耳鸣,失眠多梦,腰膝酸软 E 诊断学
94 腹胀纳少,食后腹胀尤甚,多属 饮停胃肠 食积胃肠 寒湿犯胃 脾虚不运 肝气郁滞 D 诊断学
95 腹中肿块,痛无定处,按之无形,聚散不定,病属 痰凝 气滞 虫积 水饮 瘀血 B 诊断学
96 肝胆病、痛证、痰饮证常见的脉象为 紧脉 结脉 滑脉 弦脉 促脉 D 诊断学
97 肝胆病痛证痰饮证常见的脉象为:() 紧脉 结脉 滑脉 弦脉 促脉 D 诊断学
98 肝胆湿热循经下注,临床可见下列何症:() 阴部瘙痒 下利脓血 厌食 腹胀 胸胁灼热 E 诊断学
99 肝胆湿热证的皮肤色泽临床表现为:() 面色淡白 黄胖 萎黄 阴黄 阳黄 B 诊断学
100 干咳少痰,甚则咯血,伴胸胁灼痛,头晕目赤,证属:() 风热犯肺 燥邪犯肺 肝火犯肺 热邪壅肺 肺阴虚 E 诊断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