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| 呃逆的主要病机是 | 肝气犯胃 | 肺气不宣 | 胃气上逆动膈 | 胃气阻滞 | | C | 外科学 |
2 | 呃逆的病位主要在 | 胃 | 膈 | 肺 | 肝 | | A | 外科学 |
3 | 寒型呃逆可见 | 呃声沉缓而有力 | 呃声洪亮有力 | 呃声时断时续,呃声低长 | 呃声响亮声频有力 | | A | 外科学 |
4 | 寒型呃逆的治法是 | 温中散寒,降逆上呃 | 温补脾胃,和中降逆 | 温胃散寒 | 养胃降逆止呃 | | B | 外科学 |
5 | 胃火上逆,腑气不通,痞满便秘者可选 | 竹叶石膏汤 | 小承气汤 | 凉膈散 | 大柴胡肠 | | C | 外科学 |
6 | 胃火上逆型呃逆可用 | 小柴胡汤 | 小半夏汤 | 竹叶石膏汤 | 小承气汤 | | B | 外科学 |
7 | 气机阻滞型呃逆的治法是 | 舒肝和胃止呃 | 顺气解郁,降逆止呃 | 舒肝健脾和胃 | 理气和胃止呃 | | B | 外科学 |
8 | 对危重病证中出现呃逆当如何处理? | 和胃降逆止呃 | 急当救护胃气 | 补中益气止呃 | 以上均不是 | | C | 外科学 |
9 | 呃声短促不得续,烦躁不安,腰膝酸软,五心烦热,脉细数,胃肾阴虚致者治疗用 | 麦门冬汤 | 益胃汤 | 大补阴丸 | 沙参麦冬汤 | | D | 外科学 |
10 | 噎膈的病位在 | 胸膈 | 胃 | 肺 | 食道 | | D | 外科学 |
11 | 噎膈属()脏腑所主。 | 肝 | 胃 | 肺 | 脾 | | B | 外科学 |
12 |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治法是 | 破结行瘀,疏肝和胃 | 破结行瘀,滋阴养血 | 破结行瘀,宽胸宣肺 | 破结行瘀,消导和胃 | | A | 外科学 |
13 |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治法是 | 养阴生津,泻热散结 | 养阴生津,破结行瘀 | 养阴生津,宣肺理气 | 养阴生津,顺气散结 | | C | 外科学 |
14 | 噎膈瘀血内结型的选方是 | 血府逐瘀汤 | 膈下逐瘀汤 | 通幽汤 | 沙参麦冬汤 | | A | 外科学 |
15 | 沙参麦冬汤适用于()型噎膈。 | 津亏热结 | 气阴两虚 | 痰气交阻 | 气虚阳微 | | A | 外科学 |
16 |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治法是 | 破结行瘀,化痰散结 | 开郁化痰,润燥降气 | 破结行瘀,滋阴养血 | 理气泻热散结 | | C | 外科学 |
17 | 胃中寒冷型呃逆最佳选方是 | 旋复代赭石汤 | 丁香散 | 理中汤 | 吴茱萸汤 | | A | 外科学 |
18 | 气机阻滞型呃逆可用 | 五磨饮子 | 柴胡疏肝散 | 小柴胡汤 | 小半夏汤 | | D | 外科学 |
19 | 脾胃阳虚之呃逆治法是 | 温胃散寒,和中降逆 | 温补脾胃,和中止呕 | 温补脾胃,和中止呃 | 温补脾胃,和中降逆 | | B | 外科学 |
20 | 理中汤治疗何型呃逆? | 胃中寒冷 | 脾胃阳虚 | 胃阴不足 | 脾胃气虚 | | B | 外科学 |
21 | 某女,呃逆10余天,呃声短促而不得续,伴口干咽燥,烦躁不安,大便干结,舌质红,苔少而干,脉细数,治疗可用 | 竹叶石膏汤 | 益胃汤 | 大补阴丸 | 麦门冬汤 | | A | 外科学 |
22 | 某男,呃逆七天余,呃声低长无力,气不得续,脘腹不舒,喜温喜按,面色觥白,手足不温,食少便溏,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弱,治疗应选 | 理中汤 | 丁香散 | 金匮肾气丸 | 补中益气汤 | | B | 外科学 |
23 | 某男,34岁,呕吐月余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吐前胃脘剧吐出物为不消化食物,伴神疲乏力,面色少华,便溏,舌淡,苔薄白细缓。治疗应选何方? | 理中汤 | 丁香透膈散 | 小半夏汤 | 吴茱萸汤 | | B | 外科学 |
24 | 进食梗阻,食不得下,滴水难进,伴胸膈疼痛,面色暗黑,形体消瘦,时而呕吐,吐物为咖啡色,便干难解,舌质暗有瘀斑,苔白脉涩,治疗当选 | 沙参麦冬汤 | 通幽汤 | 启膈散 | 十全大补汤 | | B | 外科学 |
25 | 泄泻发生的关键因素是 | 脾失健运 | 脾肾失运 | 大肠传导失常 | 脾虚湿盛 | | D | 外科学 |
26 | 泄泻的治疗原则是 | 温补脾肾 | 涩肠止泻 | 运脾祛湿 | 抑肝健脾 | | C | 外科学 |
27 | 藿香正气散治疗泄泻适用于 | 脾虚泄泻 | 寒湿泄泻 | 伤食泄泻 | 湿热泄泻 | | B | 外科学 |
28 | 湿热泄泻的最佳选方是 | 小承气汤 | 保和丸 | 六一散 | 葛根芩连汤 | | D | 外科学 |
29 | 湿热泄泻的治法是 | 清暑利湿 | 清肠利湿 | 清热化湿 | 清热止泻 | | C | 外科学 |
30 | 黎明前脐腹作痛,肠鸣即泻,泻后即安,泻下有不消化食物,小腹冷痛,形寒肢冷,腰膝酸软,舌淡苔白,脉细弱,治疗可用 | 附子理中汤 | 四神丸 | 参苓白术散 | 藿香正气散 | | B | 外科学 |
31 | 胸胁胀闷,嗳气食少,抑郁恼怒或紧张则腹痛泄泻,舌淡红,脉弦,治疗可选 | 逍遥散 | 柴胡疏肝散 | 痛泻要方 | 六磨汤 | | C | 外科学 |
32 | 寒湿泄泻可选用 | 正气天香散 | 良附丸 | 四神丸 | 藿香正气散 | | D | 外科学 |
33 |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选方用 | 半夏厚朴汤 | 二陈汤 | 启膈散 | 小半夏汤 | | C | 外科学 |
34 | “饮食不下,膈塞不通,邪在胃脘”出自 | 《太平圣惠方·第五十卷》 | 《灵枢·四时气》 | 《医学心悟·噎膈》 | 《临证指南医案》 | | B | 外科学 |
35 | 气虚阳虚型噎膈的治法是 | 温补脾肾,益气回阳 | 补益中气 | 益气回阳,降气和胃 | 益气和胃 | | B | 外科学 |
36 | 反胃的治法是 | 温补脾肾,降气和胃 | 温中健脾,降气和胃 | 疏肝健脾,降气和胃 | 益气和胃 | | C | 外科学 |
37 | 呕吐与进食有明显关系的病证是 | 呕吐 | 呃逆 | 反胃 | 噎膈 | | C | 外科学 |
38 | 反胃的症状特点是 | 食入即吐 | 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 | 恶心即吐 | 气郁即吐 | | B | 外科学 |
39 | 便秘的病位在 | 脾 | 小肠 | 大肠 | 胃 | | C | 外科学 |
40 | 阴寒凝滞型便秘的治法是 | 温阳润肠 | 温脾润肠 | 温里散寒,通便导滞 | 温肾润肠 | | B | 外科学 |
41 | 血虚便秘选()治疗为宜。 | 当归羊肉汤 | 润肠丸 | 麻子仁丸 | 四物汤 | | C | 外科学 |
42 | 大便艰涩,排出困难,小便清长,面色觥白,四肢不温,喜热怕冷,腹中冷痛,舌淡苔白,脉沉迟,此便秘属 | 气虚便秘 | 血虚便秘 | 阳虚便秘 | 气秘 | | C | 外科学 |
43 | 麻子仁丸治便秘的作用是 | 补气润肠,健脾升阳 | 养血润肠 | 泻热导滞,润肠通便 | 滋阴润肠通便 | | A | 外科学 |
44 | 气机郁滞型便秘选()治疗最佳。 | 六磨汤 | 龙胆泻肝汤 | 柴胡疏肝散 | 小承气汤 | | C | 外科学 |
45 | 大黄附子汤适用于()便秘。 | 气虚便秘 | 阳虚便秘 | 阴寒积滞 | 气机阻滞 | | B | 外科学 |
46 | 血虚便秘的治法是 | 滋阴养血通便 | 养血润肠 | 补气养血通便 | 温肾养血润肠 | | B | 外科学 |
47 | 阳虚便秘的最佳选方是 | 金匮肾气丸 | 济川煎 | 理中汤 | 小建中汤 | | B | 外科学 |
48 | 阳虚便秘的治法是 | 益气温脾通便 | 温阳润肠 | 补气润肠 | 补气滋阴润肠 | | B | 外科学 |
49 | 泄泻清稀,甚则如水样,腹痛肠鸣,脘闷食少,恶寒发热身痛,苔薄白,脉浮。治疗选()为宜。 | 藿香正气散 | 荆防败毒散 | 胃苓汤 | 理中丸 | | A | 外科学 |
50 | 夏暑期间泄泻腹痛,泻下急迫,肛门灼热,身热头重、烦渴自汗,小便短赤,脉濡数。治疗当选 | 葛根芩连汤 | 新加香薷饮合六— | 银翘解毒散 | 芍药甘草汤 | | B | 外科学 |
51 | 腹痛泄泻,泻而不畅,臭如败卵,伴有不消化食物,脘腹胀满,泻而不畅,嗳腐酸臭,不思饮食,脉滑。治疗宜用 | 保和丸 | 枳实导滞丸 | 小承气汤 | 越鞠保和丸 | | A | 外科学 |
52 | 脾虚泄泻久治不愈而见腹中冷痛,喜温喜按,手足不温,选用(.)治疗最佳。 | 参苓白术散 | 附子理中汤 | 补中益气汤 | 四神丸 | | B | 外科学 |
53 |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 | 脾虚泄泻 | 久泻中气下陷 | 久泻肾阳不足 | 以上均可 | | B | 外科学 |
54 | 治疗泄泻提出“通因通用”法的是 | 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 | 《医宗必读·泄泻》 | 《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》 | 《素问·举痛论》 | | C | 外科学 |
55 | 引起蛔虫病的病因是 | 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、瓜果 | 脾胃虚弱 | 过食寒凉药物 | 食腐败之食物 | | A | 外科学 |
56 | 乌梅丸适用于蛔虫病的()较好。 | 腹痛不甚或腹不痛者 | 驱虫后,脾胃运化未恢复者 | 蛔虫钻入阑门者 | | | B | 外科学 |
57 | 蛔虫病,病情轻者宜选 | 乌梅丸 | 化虫丸 | 香砂六君子汤 | 小承气汤 | | B | 外科学 |
58 | 蛔虫病,病情轻者的治法是 | 以安蛔为主 | 以驱蛔为主 | 以泻下为主 | 调理脾胃为主 | | C | 外科学 |
59 | 患蛔虫病已久,面黄肌瘦,脐周痛,作止无定,大便中蛔虫,不思饮食,喜食煤渣。治疗时选()为宜。 | 化虫丸 | 乌梅丸 | 香砂六君子汤 | 附子理中丸 | | B | 外科学 |
60 | 患者腹痛剧烈,恶心欲吐,呕吐物中带有蛔虫,素有吐蛔病史,睡中磨齿流涎。治疗当选 | 驱蛔,健运脾胃 | 安蛔,健运脾胃 | 健运脾胃 | 以上均可 | | B | 外科学 |
61 | 预防蛔虫病的措施是 | 增强体质 | 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 | 常服驱蛔药 | 以上均是 | | B | 外科学 |
62 | 粪毒犯肤型钩虫病的治法是 | 杀虫宣肺 | 杀虫止痒 | 杀虫健脾 | 杀虫补气 | | B | 外科学 |
63 | 粪毒犯肤型钩虫病选()治疗为宜。 | 乌梅丸 | 桃叶泄毒汤 | 黄病绛矾丸 | 止嗽散 | | C | 外科学 |
64 | 止嗽散用于()钩虫病。 | 脾虚湿滞型 | 气血两虚型 | 虫邪犯肺型 | 粪毒犯肤型 | | B | 外科学 |
65 | 阴虚便秘的治法是 | 补气滋阴,润肠通便 | 滋阴润肠通便 | 养血润肠通便 | 益气养血通便 | | B | 外科学 |
66 | 阴虚便秘的最佳选方是 | 沙参麦冬汤 | 益胃汤 | 六味地黄汤 | 增液汤 | | B | 外科学 |
67 | 气机阻滞便秘的治法是 | 疏肝顺气通便 | 顺气导滞 | 降气调脾导滞 | 疏肝健脾导滞 | | B | 外科学 |
68 | 肠胃积滞便秘服药后大便已通但通而不爽,为通腑缓下,以免再秘,选()最佳。 | 六磨汤 | 青麟丸 | 润肠丸 | 麻仁滋脾丸 | | B | 外科学 |
69 | 血虚便秘经治疗后血虚已复,大便仍干燥者,可选()为最佳。 | 润肠丸 | 五仁丸 | 麻仁滋脾丸 | 六味地黄丸 | | B | 外科学 |
70 | 蛔虫喜寄生在 | 大肠 | 小肠 | 胆 | 胃 | | A | 外科学 |
71 | 治疗绦虫病选用()为宜。 | 槟榔 | 乌梅丸 | 桃叶泄毒汤 | 化虫丸 | | A | 外科学 |
72 | 绦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| 喜食异物 | 肛门作痒 | 腹部作痛或腹胀不适 | 大便内有白色节片 | 形体消瘦,倦怠乏力 | D | 外科学 |
73 | 诊断黄疸必具的症状是 | 尿黄 | 面黄 | 目黄 | 身黄 | | C | 外科学 |
74 | 患者身面黄无泽诊为 | 阴黄 | 黄胖 | 萎黄 | 黄疸 | | D | 外科学 |
75 | 引起黄疽最主要的病邪是 | 痰湿之邪 | 湿浊之邪 | 痰浊之邪 | 寒饮之邪 | | B | 外科学 |
76 | 阴黄的致病因素是 | 寒邪 | 湿热 | 水湿 | 寒湿 | | D | 外科学 |
77 | 首先提出阴黄阳黄辨证论治的著作是 | 《外台秘要》 | 《诸病源候论》 | 《丹溪心法》 | 《卫生宝鉴》 | | D | 外科学 |
78 | “黄家所得,从湿得之”出自 | 《伤寒论》 | 《金匮要略》 | 《丹溪心法》 | 《景岳全书》 | | B | 外科学 |
79 | 《金匮要略》提出“黄疸”治法可用 | 利小便法 | 汗法 | 吐法 | 泻法 | | A | 外科学 |
80 | 黄疸由湿邪所致,若湿从热化其治疗原则是 | 清热利湿 | 清热退黄 | 清热利胆 | 清热燥湿 | | A | 外科学 |
81 | 虫邪犯肺型钩虫病治法是 | 宣肺杀虫 | 宣肺化痰止咳 | 补肺健脾 | 补益气血止咳 | | B | 外科学 |
82 | 患者面色萎黄而虚浮,善食易饥,食后腹胀,异嗜生米,神疲肢软,舌淡苔薄,脉濡。治疗选()为宜。 | 桃叶泄毒汤 | 黄病绛矾丸 | 八珍汤 | 补中益气汤 | | A | 外科学 |
83 | 脾虚湿滞钩虫病的治法是 | 健脾燥湿,和中补血 | 补益气血 | 益气健脾燥湿 | 健脾燥湿杀虫 | | A | 外科学 |
84 | 某患者颜面、肌肤苍白,面足浮肿,脘闷不舒,倦怠乏力,精神不振,心悸气短,舌质淡胖,脉弱,治疗当选 | 八珍汤加减 |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| 人参归脾汤加减 | 桃叶泄毒汤加减 | | B | 外科学 |
85 | 钩虫病气血两虚型的治法是 | 补中益气 | 补益气血 | 补气健脾 | 补气杀虫 | | C | 外科学 |
86 | 绦虫病的高发区是 | 北方 | 南方 | 喜食生肉的地区 | 喜食烧烤者 | | C | 外科学 |
87 | 阳黄热重于湿宜用的方剂是 | 茵陈蒿汤 | 茵陈五苓散 | 茵陈术附汤 | 尤胆泻肝汤 | | A | 外科学 |
88 | 急黄的致病因素是 | 湿热挟时邪疫毒 | 湿热内蕴、蒙闭心包 | 肝胆郁热阻滞 | 湿热熏蒸、湿遏热伏 | | A | 外科学 |
89 | 阳黄的致病因素是 | 寒湿 | 湿浊 | 湿热 | 痰湿 | | C | 外科学 |
90 | 患者身目发黄鲜明,右胁剧痛、发热、口苦咽干,舌红苔黄,脉弦滑数,辨证为 | 胆腑郁热型阳黄 | 湿重于热型阳黄 | 热重于湿型阳黄 | 寒湿阻遏型阴黄 | | A | 外科学 |
91 | 黄疸由湿邪所致,若湿从寒化其治则是 | 温中燥湿 | 湿通中焦 | 温中化湿 | 温中健脾 | | C | 外科学 |
92 | 患者身目发黄如橘皮,身热不扬,纳呆便溏,厌油腻,恶心呕吐,口粘不渴,小便不利,舌苔厚腻微黄,脉濡缓或脉弦滑,证属 | 湿重于热 | 热重于湿 | 胆腑郁热 | 寒湿阻遏 | | A | 外科学 |
93 | 阴阳两虚之消渴的治法为 | 益肾壮阳,补肾固摄 | 滋阴补肾,润燥止渴 | 益肾泻火,补肾固摄 | 温阳滋阴,补肾固摄 | | D | 外科学 |
94 | 消渴与瘿病共有的症状为 | 情绪易激动 | 多饮、多尿、尿甜 | 多食,易饥 | 眼球突出 | | C | 外科学 |
95 | 消渴日久并发疮毒痈疽者,治宜 | 清热养阴,活血化瘀 | 活血化瘀,消散痈肿 | 清热解毒,益气养阴 | 清热解毒,消散痈肿 | | D | 外科学 |
96 | 最早提出“内伤发热”这一病名的医籍是 | 《内经》 | 《景岳全书》 | 《症因脉治》 | 《症治汇补》 | | C | 外科学 |
97 | 夜间发热,不欲近衣,少寐多梦,盗汗口干咽燥,为 | 阴虚发热 | 阴虚火旺盗汗 | 血虚发热 | 心血不足盗汗 | | A | 外科学 |
98 | 最早提出甘温除热法的著作为 | 《内经》 | 《金匮要略》 | 《景岳全书》 | 《内外伤辨惑论》 | | D | 外科学 |
99 | 低热,每因生气后加重,精神抑郁,胁肋胀满,燥烦易怒,口苦纳少,舌红苔黄,脉弦数,证属 | 气虚发热 | 血瘀发热 | 湿郁发热 | 气郁发热 | | D | 外科学 |
100 | “精气夺则虚”出自()。 | 《素问·调经论》 | 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 | 《难经·十四难》 | 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病诸候》 | | B | 内科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