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| 对于感冒的诊断标准描述错误的是 | 肺部听诊可闻及中、细湿啰音 | 感冒伴兼夹证者,可见睡卧不宁,惊惕抽搐 | 感冒伴兼夹证者,可见咳嗽加剧,喉间痰鸣 | 发热、恶风寒、鼻塞流涕、喷嚏、咳嗽等为主症 | 感冒伴兼夹证者,可见脘腹胀满,不思饮食,呕吐酸腐,大便失调 | A | 儿科学 |
2 | 痱腮的病位主要是 | 太阳经脉 | 少阳经脉 | 阳明经脉 | 太阴经脉 | 少阴经脉 | B | 儿科学 |
3 | 男孩,8岁。症见多动多语,冲动任性,难于制约,注意力不集中,胸中烦热,懊侬不眠,便秘尿赤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治疗应首选方剂是 | 龙胆泻肝汤 | 泻心导赤散 | 泻心汤 | 清心涤痰汤 | 黄连温胆汤 | E | 儿科学 |
4 | 水痘邪伤肺卫证的治法是 | 宣肺解毒,利湿清热 | 疏风清热,利湿解毒 | 疏风解表,清热宣肺 | 辛凉解表,清热渗湿 | 清热渗湿,解毒凉营 | B | 儿科学 |
5 | 佝偻病的病机主要是 | 脾肾虚亏 | 心肝血虚 | 肝肾阴虚 | 肝风阴虚 | 肺脾两虚 | A | 儿科学 |
6 | 腹痛常用辨证思路不包括 | 辨病位 | 辨寒热 | 辨虚实 | 辨年龄 | 分轻重 | D | 儿科学 |
7 | 治疗手足口病湿热壅盛证,应首选的方剂是 | 透疹凉解汤 | 清胃解毒汤 | 宣毒发表汤 | 清解透表汤 | 清瘟败毒饮 | E | 儿科学 |
8 | 时疫感冒证的治法是 | 辛温解表 | 辛凉解表 | 清暑解表 | 消食导滞 | 清瘟解表消毒 | E | 儿科学 |
9 | 患儿,3岁。舌苔厚腻垢浊不化,便秘,腹胀。其病机是 | 寒湿内停 | 宿食内积 | 湿热内蕴 | 脾虚失运 | 心脾积热 | B | 儿科学 |
10 | 治疗哮喘痰热阻肺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| 大青龙汤 | 麻杏石甘汤 |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| 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 | 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| C | 儿科学 |
11 |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痰热流注证的治法是 | 辛凉解表,清暑化湿 | 清气凉营,解毒化痰 | 清气凉营,泻火涤痰 | 清热化痰,通络散瘀 | 清热解毒,泻火涤痰 | D | 儿科学 |
12 | 患儿,6岁。发热轻微,鼻塞流涕,喷嚏,咳嗽,起病后1~2天出皮疹,疹色红润,疱浆清亮,根盘红晕,皮疹瘙痒,分布稀疏,此起彼伏,以躯干为多,舌苔薄白,脉浮数。其病机是 | 邪伤肺卫 | 邪伤肺胃 | 邪炽气营 | 邪炽心肝 | 邪伤肺肾 | A | 儿科学 |
13 | 婴儿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的体重是 | 0.3kg | 0.4kg | 0.5kg | 0.7kg | 1kg | C | 儿科学 |
14 | 肺炎喘嗽的病机关键是 | 肺卫失宣 | 肺失宣肃 | 肺气郁闭 | 痰饮内伏 | 痰阻气道 | C | 儿科学 |
15 | 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肾两虚证的治法是 | 养阴润肺,益气健脾 | 温补肾阳,健脾益气 | 调和营卫,益气固表 | 补肺固表,健脾益气 | 温补脾肾,固摄纳气 | B | 儿科学 |
16 | 下列属于病理性黄疸的是 | 生后24h以内出现黄疸 | 生后第2~3日出现黄疸,第4~6日达高峰 | 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,早产儿可延迟至3~4周消退 | 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≤221umol/L,早产儿≤257umol/L | 小儿一般情况良好,除偶有轻微食欲不振外,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| A | 儿科学 |
17 | 麻疹好发的年龄是 | 1个月 | 1~5个月 | 6个月~5岁 | 6~7岁 | 10~12岁 | C | 儿科学 |
18 | 胎儿期易发生先天畸形的是 | 妊娠早期4周 | 妊娠早期12周 | 妊娠中期10周 | 妊娠中期15周 | 妊娠晚期13周 | B | 儿科学 |
19 | 水痘的好发年龄是 | 6月~1岁 | 1~3岁 | 3~6岁 | 6~9岁 | 9岁以上 | D | 儿科学 |
20 | 患儿,6岁半。经常夜间遗尿,白天尿频量多,平素易感,面色少华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脉沉无力。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| 菟丝子散 | 导赤散 | 缩泉丸合玉屏风散 | 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| 桑螵蛸散 | D | 儿科学 |
21 | 患儿,4岁。反复外感,面白颧红少华食少纳呆,口渴,盗汗自汗,手足心热,大便干结,舌质红,苔花剥,脉细数。其证候是 | 肺脾气虚 | 营卫失调 | 脾肾两虚 | 肺脾阴虚 | 气阴两虚 | D | 儿科学 |
22 | 口疳的病位是 | 心脾 | 肝脾 | 脾胃 | 脾肾 | 心肝 | A | 儿科学 |
23 | 患儿,1岁3个月,突发高热4天,神智正常,现热已退,肌肤出现玫瑰色丘疹,皮疹始发于躯干,很快延及全身,肤无痒感。舌质偏红,苔薄少津,指纹淡紫。其治法是 | 辛凉透表,清宣肺卫 | 清凉解毒,透疹达邪 | 疏风解表,清热解毒 | 疏风清热,利湿解毒 | 清热生津,以助康复 | E | 儿科学 |
24 | 乳牙正常开始萌出的时间是 | 2~4个月 | 4~5个月 | 5~6个月 | 4~10个月 | 12~18个月 | D | 儿科学 |
25 | 腹痛腹部中寒证的主方为 | 香砂平胃散 | 大承气汤 | 养脏汤 | 小建中汤 | 少腹逐瘀汤 | C | 儿科学 |
26 | 患儿,5岁。平素易感冒。最近咳嗽反复不愈,痰白清稀,面白无华,气短懒言,语声低微,自汗盗汗,舌淡嫩,边有齿痕,脉细无力。其证候是 | 风寒咳嗽 | 风热咳嗽 | 风燥咳嗽 | 气虚咳嗽 | 痰湿咳嗽 | D | 儿科学 |
27 | 小儿诊法既主张四诊合参,又特别重视的诊法是 | 按诊 | 脉诊 | 问诊 | 闻诊 | 望诊 | E | 儿科学 |
28 | 治疗水肿气阴两虚证,应首选方剂的是 | 知柏地黄丸 |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| 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| 实脾饮 | 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| E | 儿科学 |
29 | 预防脐风最重要的措施是 | 孕妇勿感风邪 | 产妇勿感风邪 | 小儿生后避风 | 清洁断脐护脐 | 脐疮防其走黄 | D | 儿科学 |
30 | 治疗心脾两虚型五迟的首选方剂是 | 益气聪明汤 | 归脾汤 | 八珍汤 | 甘麦大枣汤 | 调元散 | E | 儿科学 |
31 | 治疗痰瘀阻滞型五迟、五软常选二陈汤合 | 通窍活血汤 | 通窍逐瘀汤 | 桃红四物汤 | 失笑散 | 桂枝茯苓丸 | A | 儿科学 |
32 | 麻疹的好发年龄是 | 0.5~2岁 | 0.5~3岁 | 0.5~4岁 | 0.5~5岁 | 0.5~6岁 | D | 儿科学 |
33 | 心悸病位在心,其发病与()脏腑功能失调有关。 | 脾肾肺肝 | 肺脾肾胆 | 肝肾脾胃 | 心脾肝肾 | | A | 外科学 |
34 | 患者心悸善惊易恐,坐卧不安,舌苔薄白,脉弦细,属心悸()证型。 | 心虚胆怯 | 心阳不振 | 阴虚火旺 | 心脾两虚 | | A | 外科学 |
35 | 阴虚火旺心悸的特点是 | 心悸遇劳而发 | 心悸心烦少寐 | 心悸咽干口燥 | 心悸头晕目眩 | | B | 外科学 |
36 | 下列除()外,均为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主证。 | 心悸头晕 | 心悸易惊 | 面色无华 | 倦怠乏力 | | D | 外科学 |
37 | 心悸咳喘,不能平卧,肢体浮肿,小便不利,舌淡胖,脉沉细无力,最佳方剂是 | 防己黄芪汤 | 苓桂术甘汤 | 五皮饮 | 真武汤 | | D | 外科学 |
38 | 振奋心阳,化气行水适用于()证型之心悸。 | 水饮凌心 | 心阳不振 | 肾阳虚衰 | 心脾两虚 | | A | 外科学 |
39 | 心悸胸闷,心痛时作,痛如针刺,唇甲青紫,舌紫暗,脉结代,此属()证型。 | 心血瘀阻型心悸 | 瘀血阻痹型胸痹 | 阳虚夹瘀型心悸 | 心阳不振型胸痹 | | A | 外科学 |
40 | 痰火扰心型心悸,最佳治疗方剂是 | 二陈汤 | 温胆汤 | 黄连阿胶汤 | 黄连温胆汤 | | D | 外科学 |
41 | 下列()不是心悸的临床特点。 | 心中悸动不安 | 心悸不能自主 | 与气候变化有关 | 因情绪波动而发 | | C | 外科学 |
42 | 患者心悸胸闷气短,面色苍白,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脉虚弱,治宜 | 振奋心阳,化气利水 | 温补心阳,安神定悸 | 补益阳气,温振心阳 | 益气温阳,活血通络 | | B | 外科学 |
43 | 患者疼痛剧烈,背痛彻心,心痛彻背,痛无休止,身寒肢冷,气短喘息,脉沉紧,治疗主方是 | 栝蒌薤白半夏汤 | 参附汤 | 血府逐瘀汤 | 乌头赤石脂丸 | | D | 外科学 |
44 | 气滞心胸的特点是 | 心胸满闷,痛无定处 | 心胸隐痛,胸闷气短 | 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 | 胸闷疼痛,心悸自汗 | | A | 外科学 |
45 | 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的治法是 | 清热化痰,宁心安神 | 活血化瘀,化痰通络 | 通阳泄浊,豁痰开结 | 健脾化浊,豁痰开窍 | | C | 外科学 |
46 | 胸部刺痛,固定不移,入夜尤甚,心悸不宁,舌暗红,脉涩,方选 | 血府逐瘀汤 | 桃仁红花煎 | 桃红四物汤 | 通窍活血汤 | | A | 外科学 |
47 | 瘀血痹阻型胸痹心痛兼寒者,宜在活血化瘀,通脉止痛基础上加用 | 理气止痛之品 | 补中益气之品 | 温通散寒之晶 | 温振心阳之品 | | B | 外科学 |
48 | 治疗心肾阴虚型胸痹心痛的主方是 | 天王补心丹 | 左归饮 | 六味地黄丸 | 生脉散 | | D | 外科学 |
49 | 下列()不是心阴亏损型胸痹心痛的主证。 | 心胸疼痛 | 心悸怔忡 | 五心烦热 | 面色晃白 | | A | 外科学 |
50 | 心阳不振型胸痹心痛的治法是 | 补益阳气,温振心阳 | 温补心阳,安神定悸 | 温阳补肾,化气行水 | 补气回阳,散寒化浊 | | D | 外科学 |
51 | 患者胸痛短气,汗出肢冷,面色苍白,甚则昏厥,舌淡苔白,脉微欲绝,宜选 | 血府逐瘀汤 | 栝蒌薤白半夏汤 | 乌头赤石脂丸 | 参附龙牡汤, | | A | 外科学 |
52 | 苏合香丸治疗胸痹心痛属 | 寒凝气滞 | 心气不足 | 心阴亏损 | 痰火闭阻 | | A | 外科学 |
53 | 心血瘀阻型心悸宜选用方剂是 | 血府逐瘀汤 | 桃仁红花煎 | 通窍活血汤 | 丹参饮 | | B | 外科学 |
54 | 提出胸痹病机为“阳微阴弦”的著作是 | 《金匮要略》 | 《世医得效方》 | 《证治准绳》 | 《时方歌括》 | | A | 外科学 |
55 | 下列()不是胸痹的病因。 | 寒邪内侵 | 水饮凌心 | 饮食不当 | 情志失调 | | B | 外科学 |
56 |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,尚与()脏腑功能失调有关。 | 肝胆脾 | 肺脾肾 | 肝脾肾 | 肺肝肾 | | D | 外科学 |
57 | 胸痹缓解期主要表现为心脾肾气血阴阳亏虚,最常见 | 脾气虚,脾阳虚 | 心血虚,心阴虚 | 肾气虚,肾阳虚 | 心气虚,心阳虚 | | D | 外科学 |
58 | 当归四逆汤用于治疗何类型胸痹心痛? | 气滞心胸 | 寒疑心脉 | 心气不足 | 心阳不足 | | B | 外科学 |
59 | 痰浊上蒙型眩晕的证候特点是 | 眩晕头重如裹 | 眩晕头重如蒙 | 眩晕耳鸣头胀痛 | 眩晕动则加剧 | | B | 外科学 |
60 | 患者眩晕,头目胀痛,心烦口苦,渴不欲饮,苔黄腻,脉弦滑,治疗最佳方剂是 | 半夏白术天麻汤 | 天麻钩藤饮 | 二陈汤 | 黄连温胆汤 | | D | 外科学 |
61 | 症见头晕头胀,口干口苦,烦躁易怒,胸胁胀痛,溲赤便秘,舌红苔黄腻,治宜 | 清热燥湿,祛痰开窍 | 清肝泻火,清利湿热 | 清热化痰,通窍活络 | 清热泻火,平肝熄风 | | B | 外科学 |
62 | 补养气血、健运脾胃之法适用于眩晕兼有 | 急躁易怒 | 头重如蒙 | 面色晃白 | 胸闷作恶 | | C | 外科学 |
63 | 症见头晕时作,气短懒言,神疲乏力,食少便溏下坠,脉无力者,宜用 | 补中益气汤 | 归脾汤 | 人参健脾丸 | 半夏白术天麻汤 | 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舌强语謇 | A | 外科学 |
64 |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特点是 | 眩晕头痛,耳鸣耳聋 | 眩晕神疲健忘,腰膝酸软 | 眩晕胸闷作恶,头重如蒙 | 头晕目眩,遇劳则发,面色觥白 | | D | 外科学 |
65 | 将中风明确分为闭、脱二证的医家是 | 清·叶天士 | 清·王清任 | 明·李中梓 | 明·张景岳 | | C | 外科学 |
66 | 在中风病因学中倡导“非风”学说的医家是 | 张仲景 | 张景岳 | 朱丹溪 | 李东垣 | | B | 外科学 |
67 | 中风病因学说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,其界限是 | 汉代 | 唐宋 | 金元 | 明代 | | B | 外科学 |
68 | 中风的基本病机为 | 气血逆乱,上犯于脑,脑之神明失用 | 气血不足,清窍失养 | 痰浊瘀血,闭阻清窍 | 风火相煽,气血逆乱 | | D | 外科学 |
69 | 阴虚火旺型胸痹心痛的治法 | 滋阴清火,养心安神 | 滋阴清热,养心安神 | 滋阴降火,清心安神 | 养阴清热,补心安神 | | A | 外科学 |
70 | “无痰不作眩”语出 | 《内经》 | 《伤寒论》 | 《丹溪心法》 | 《景岳全书》 | | C | 外科学 |
71 | 提出“无虚不作眩”的医家是 | 明·张景岳 | 元·朱丹溪 | 汉·张仲景 | 宋·严用和 | | A | 外科学 |
72 | 眩晕致病的病因性质为 | 风寒痰瘀虚 | 风火湿瘀虚 | 寒湿痰瘀虚 | 风火痰瘀虚 | | D | 外科学 |
73 | 眩晕的病性以()为主。 | 寒 | 热 | 虚 | 实 | | C | 外科学 |
74 | 下列()不是肝阳上亢所致眩晕主症。 | 眩晕耳鸣 | 急躁易怒 | 心中懊恼 | 头痛且胀 | | C | 外科学 |
75 | 中风脱证的治法是 | 益气活血,扶正祛邪 | 滋养肝肾,潜阳熄风 | 清热化痰,醒神开窍 | 救阴回阳,扶正固脱 | | D | 外科学 |
76 | 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是 | 调情志 | 慎起居 | 节饮食 | 重视先兆症状 | | D | 外科学 |
77 | 中风阳闭可选用 | 清开灵 | 生脉注射液 | 参附注射液 | 黄芪注射液 | | A | 外科学 |
78 | 患者突然出现半身不遂、口舌歪斜、舌强言謇、偏身麻木、头晕目眩、舌淡黯苔白腻、脉弦滑,证属 | 肝阳暴亢,风火上扰 | 风痰瘀血,痹阻脉络 | 痰热腑实,风痰上扰 | 痰热内闭清窍 | | B | 外科学 |
79 | 清热化痰,醒神开窍治疗何类型中风? | 痰湿蒙塞心神 | 元气败脱,神明散乱 | 痰热内闭清窍 | 痰热腑实,风痰上扰 | | C | 外科学 |
80 | 最早提出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的医著 | 《黄帝内经》 | 《金匮要略》 | 《景岳全书》 | 《张氏医通》 | | A | 外科学 |
81 | 失眠的病位在 | 脑 | 脾 | 心 | 肾 | | C | 外科学 |
82 | 心神失养,心神不安是()病的病机。 | 心悸 | 中风 | 胸痹 | 失眠 | | D | 外科学 |
83 | 症见多梦易醒,心悸头眩,肢倦纳差,舌淡苔白、脉细弱,治宜 | 清热化痰,和中安神 | 清心泻火,宁心安神 | 益气镇惊,安神定志 | 补益心脾,养心安神 | | D | 外科学 |
84 | 症见心烦不寐,胸闷泛恶,头重目眩,口苦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,宜选用 | 安神定志丸 | 朱砂安神丸 | 丹栀逍遥散 | 黄连温胆汤 | | D | 外科学 |
85 | 下列()不属于中风的主证。 | 卒然昏仆 | 语言謇涩 | 半身不遂 | 醒后如常人 | | B | 外科学 |
86 | 中经络与中脏腑的根本区别是 | 有无外邪侵袭 | 有无神志改变 | 有无半身不遂 | 有无口眼歪斜 | | C | 外科学 |
87 | 中风卒然昏倒时,首先应辨清 | 虚证与实证 | 阴证与阳证 | 闭证与脱证 | 寒证与热证 | | D | 外科学 |
88 | 下列()不是闭证、脱证的鉴别要点。 | 目合口开与口噤不开 | 手撒肢冷与两手握固 | 二便自遗与大小便闭 | 躁动不安与静而不烦 | | D | 外科学 |
89 | 区分阳闭、阴闭的关键在于 | 有无热象 | 有无半身不遂 | 有无昏迷 | 有无痰鸣 | | A | 外科学 |
90 | 中风病的治疗原则是 | 理气解郁 | 补养气血 | 补虚泻实 | 调整阴阳 | | D | 外科学 |
91 | 实证痴呆的基本病因为 | 痰火 | 痰热 | 痰湿 | 痰瘀 | | D | 外科学 |
92 | 痴呆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| 善忘 | 幻听幻视 | 动作笨拙 | 言辞颠倒 | | A | 外科学 |
93 | 痴呆与健忘的根本区别是 | 不知前事与善忘前事 | 记忆力差 | 性格改变 | 判断力减退 | | A | 外科学 |
94 | 痴呆的治疗大法 | 补虚益损,解郁散结 | 虚者补之,实者泻之 | 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 | 调整阴阳,移情易性 | | B | 外科学 |
95 | 患者头晕耳鸣,记忆力减退,嗜睡,毛发稀疏,腰酸骨软,舌瘦色淡,脉沉细弱,宜选用方剂为 | 还少丹 | 七福饮 | 大补元煎 | 归脾汤 | | C | 外科学 |
96 | 表情呆钝,智力衰退,终日无语,头重如裹,多属 | 气血不足 | 瘀血内阻 | 髓海不足 | 痰浊蒙窍 | | D | 外科学 |
97 | 表情迟钝,语言不利,记忆力减退,易惊恐,肌肤甲错,舌质暗,脉细涩,治宜 | 活血化瘀,通络开窍 | 活血化瘀,开窍醒脑 | 益气活血,扶正祛邪 | 活血化瘀,通窍活络 | | A | 外科学 |
98 | 强调痫病与先天因素有关,治疗以针刺为主的著作是 | 《内经》 | 《诸病源候论》 | 《难经》 | 《医宗必读》 | | C | 外科学 |
99 | 痫病发病最重要的外因是 | 火邪 | 湿邪 | 痰邪 | 风邪 | | D | 外科学 |
100 | 痫病七情失调主要责之于 | 喜 | 怒 | 忧思 | 惊恐 | | A | 外科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