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| 生活失度导致妇产科疾病,下列哪项是错的 | 七情内伤 | 房劳多产 | 跌扑损伤 | 饮食不节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2 | 下列何种情况,须禁用坐浴及阴道冲洗 | 外阴炎 | 阴道炎 | 宫颈炎 | 月经期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3 | 坐浴药治,常以什么药物为主 | 补肾滋肾 | 疏肝理气 | 健脾益气 | 清热解毒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4 | 外阴血肿,宜选用下述何种外治法 | 坐浴 | 外阴冲洗 | 阴道纳药 | 贴敷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5 | 冯某,因输卵管阻塞而致继发不孕,宜选用何种外治法 | 坐浴 | 阴道冲洗 | 阴道纳药 | 宫腔注入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6 | 无排卵型功血最常见的症状是 | 子宫不规则出血 | 月经周期紊乱 | 经期长短不一 | 贫血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7 | 实热证崩漏的治疗原则是 | 养阴清热,固冲止血 | 清热泻火,固冲止血 | 清热养阴,固冲止血 | 清热化瘀,固冲止血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8 | 在妊娠周内,胎漏、胎动不安相当于西医的 | 先兆流产 | 过期流产 | 完全流产 | 难免流产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9 | 异位妊娠可存在的变化 | 子宫大小予停经月数相符 | 子宫增大大于停经月数 | 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 | 子宫内膜呈蜕膜样改变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10 | 异位妊娠已破损期不稳定型的主要症候应除哪一项外 | 腹痛拒按,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,但逐步减轻 | 可触及界限不清的包块 | 有时少量阴道出血 | 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缓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11 | 异位妊娠已破损期包块型的主要症候应除哪一项外 | 腹腔血肿包块形成 | 腹痛拒按,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 | 可有下坠胀或便意感 | 阴道出血逐渐停止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12 | 患者,女,岁,已婚,确诊异位妊娠入院治疗,入院时患者有早孕反应,尿妊娠试验(+),右下腹隐痛,双合诊触及右侧附件有软性包块,压痛(+),舌淡苔薄白,脉弦滑。中医证型是 | 未破损型 | 已破损型 | 已破损休克型 | 已破损不稳定型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13 | 关于癥瘕的病因病机,一般少见于 | 肾虚血瘀 | 气滞血瘀 | 寒湿凝结 | 痰湿瘀结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14 | 某女,下腹部肿块,疼痛月余,伴低热,经行量多,赤白带下。妇检盆腔右侧触及鸭卵大包块,形不整,触压痛(+)。舌红,苔黄厚,脉弦滑数。最佳治法是 | 清热利湿,化瘀消癥 | 清热利湿,止血调经 | 清热解毒,利湿止带 | 清热利湿,消癥止痛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15 | 急性盆腔炎注意表现为高热不退,小腹部疼痛,一般不伴有 | 停经 | 尿急 | 腹泻 | 尿频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16 | 关于急性盆腔炎,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| 临床表现为高热不退,小腹疼痛 | 多为突然腹痛,逐渐加重,甚至恶心呕吐 | 发病多见于产后、流产后、宫腔内手术后等 | 痛在下腹部,伴有压痛、反跳痛。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17 | 慢性盆腔炎的病因可概括为 | 湿、热、瘀、虚 | 湿、热、痰、瘀 | 湿、热、痰、虚 | 痰、热、瘀、虚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18 | 肾阴虚证崩漏的首选方是 | 左归丸 | 左归丸合二至丸 | 左归饮 | 滋阴固气汤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19 | 导致崩漏的常见病因病机是 | 肾虚、脾虚、血热、血瘀 | 虚热、脾虚、血热、血寒 | 肾虚、脾虚、肝郁、血瘀 | 肾虚、脾虚、肝郁、血热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20 | 崩漏的治疗,应本着()的原则 | 治崩三法 | 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 | 辨证论治 | 补气摄血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21 | 崩漏的主证是血证,故临证时首辨 | 虚实 | 出血期还是止血后 | 寒热虚实 | 出血的新久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22 | 功血可发生于 | 月经初潮后的青春期 | 生育期的妇女 | 月经初潮后至绝经间的任何年龄 | 更年期妇女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23 | 对青春期、生育期崩漏者的复旧目标,主要是 | 调整肾-天癸-冲任-胞宫生殖轴功能 | 调整月经周期 | 止血调经 | 养血调经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24 |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| 新生儿期:从出生脐带结扎后满天 | 婴儿期:出生天后至周岁 | 婴儿期:出生天后至周岁 | 幼儿期:周岁后至周岁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25 | 变蒸学说是古代医学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一种学说,下列正确的是 | 始见于《黄帝内经》 | 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《千金翼方》 | 始见于北宋钱乙《小儿药证直诀》 | 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《脉经》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26 | 小儿脏腑娇嫩,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行气皆不足,其中又以 | 脾、肾、心三脏不足更为突出 | 肺、脾、肝三脏不足更为突出 | 肺、脾、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 | 肺、肾两脏不足更为突出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27 | 小儿脏腑娇嫩,行气未充,常表现为 | 肺脏娇嫩,脾常不足,肾常虚 | 脾胃不足 | 仅表现为脾不足 | 仅表现为肾虚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28 | 古代提出“纯阳“,小儿生长发育,生机勃勃,发育迅速概括为“纯阳“之体的观点是 | 《颅囟经?脉法》 | 《伤寒杂病论》 | 《灵枢?卫气失常》 | 《黄帝内经》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29 | 腓骨上端骨折之处,足下垂,小腿及足背外侧个足趾感觉障碍,提示 | 腓总神经损伤 | 胫神经损伤 | 股神经损伤 | 坐骨神经损伤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30 | 下列哪项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| 痛温觉分离,肌萎缩 | 四肢麻木,出现病理反射 | 颈肩痛反复发作,手部有放射性痛,牵拉试验阳性 | 头痛、头晕、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猝倒。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31 | 下列哪项症状列属中医理论颈椎病气滞血瘀证型 | 颈、肩、上肢麻木、窜痛,以痛为主,头有沉重感,颈部僵硬,活动不利 | 颈、肩、上肢刺痛,痛处固定,伴有肢体麻木,舌暗,脉弦 | 头晕目眩,头重如裹,四肢麻木不仁,纳呆,舌暗红,舌苔厚腻,脉弦滑 | 眩晕,头痛,耳鸣耳聋,失眠多梦,肢体麻木,、面红目赤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32 |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先出现、最常见的症状是 | 腰背痛 | 腰和大腿前方痛 | 坐骨神经痛 | 腰痛伴坐骨神经痛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33 | 下列哪项症状列属中医理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湿热证型 | 腰腿冷痛重者,转侧不利,静卧痛不减,受寒及阴雨天加重 | 腰部疼痛,腿软无力,痛处伴有热感,恶热口渴 | 腰背酸痛,腿膝乏力,劳累更甚,卧则减轻 | 腰腿痛如刺,痛有定处,日轻夜重,痛处拒按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34 | 关于慢性盆腔炎,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| 多由邻近器官炎症蔓延而来 | 既往有急性盆腔炎等病史 | 可无急性发病史,起病缓慢,反复不愈 |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35 | “纯阳之体”是哪本书的观点? | 《颅囟经》 | 《内经》 | 《金匮要略》 | 《小儿药证直诀》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36 | 不属于麻疹顺症的是 | 邪犯肺卫 | 邪入肺胃 | 阴津耗伤 | 麻毒闭肺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37 | 以下哪一症状是麻疹特有的 | 发热恶寒 | 口腔黏膜斑(费科氏斑) | 鼻塞流涕 | 咳嗽咽痛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38 | 古代哪本书对小儿生长发育、体质特点、先天因素致病作了论述 | 《伤寒杂病论》 | 《诸病源候论》 | 《黄帝内经》 | 《小儿药证直诀》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39 | “十八已上为少,六岁已上为小”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? | 《黄帝内经》 | 《灵枢·卫气失常》 | 《伤寒杂病论》 | 《诸病源候论》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40 | 肛瘘的主要症状是 | 便血、脱出、流分泌物 | 便血、疼痛、便秘 | 肛周流脓、疼痛、瘙痒 | 肛门肿痛、坠胀、异物感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41 | 按全国肛瘘统一标准分类法,划分高低位的标志是 | 外括约肌皮下部 | 外括约肌浅部 | 外括约肌深部 | 耻骨直肠肌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42 | 某肛瘘患者,瘘管外口凹陷,周围颜色晦暗,脓出稀薄如米泔样,无硬索状物;可伴有潮热盗汗,心烦口干;舌红、少苔、脉细数。内治法可选方 | 二妙丸、萆薢渗湿汤加减 | 托里消毒散加减 | 青蒿鳖甲汤加减 | 龙胆泻肝汤加减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43 | 某患者痔切除术后日,大便干结难解,以下哪种处理措施不当 | 使用开塞露 | 服用缓泻剂 | 灌肠 | 增加食物中纤维素摄入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44 | 痔外静脉丛血管破裂,所形成的肛周圆形或椭圆形瘀血肿块,患者突感肛门部剧烈疼痛,肛缘皮下可扪及一触痛性肿物,呈暗紫色。称为 | 血栓性外痔 | 结缔组织性外痔 | 静脉曲张性外痔 | 炎性外痔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45 | 某锁肛痔患者,证见:肛门坠胀,便次增多,大便带血,色泽暗红,夹有粘液,便下痢赤白,里急后重;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内治法可选方 | 槐角地榆丸加减 | 桃花四物汤和失笑散加减 | 四君子汤和增液汤加减 | 托里消毒散加减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46 | 某患者,痔术后天,发生肛缘水肿,以下哪种处理方法不当 | %硫酸镁液或%氯化钠液湿敷 | 延长坐浴熏洗时间 | 内服清热解毒利湿剂 | 外敷黄芩油膏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47 | 内痔患者,证见:肛内肿物脱出,甚或嵌顿,肛管收缩,坠胀疼痛,甚至内有血栓形成,肛缘水肿,触痛明显;舌质红,苔白,脉弦细涩。内治法可选方 | 止痛如神汤加减 | 脏连丸槐角丸加减 | 凉血地黄汤加减 | 补中益气汤加减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48 | 某患者,大便时可见痔核脱出,脱出后必须以手托之或卧床休息方可回纳,肛门镜检查:痔粘膜粗糙、质硬、纤变、可呈灰白色。判断该患者的内痔分期为 | III期 | II期 | I期 | II~III期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49 | 蛇串疮常见证型不正确的是 | 肝经郁热证 | 脾虚湿蕴证 | 气滞血虚证 | 血热内蕴证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50 | 下列关于颈椎病健康教育说法错误的是 | 应用颈托和围领可限制头颈活动,尤其是椎动型,可防止因过分旋转或屈伸发生晕厥,故可长期佩戴 | 注意颈部的保暖,忌吹风受寒或淋雨受湿 | 不做长时间的低头伏案工作,如织毛衣、打字、缝纫等。 | 睡眠时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,要睡硬板床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51 | 下列关于牵引疗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| 牵引期间鼓励患者及时练习肌肉运动和指(趾)运动 | 经常检查针眼处有无感染 | 牵引期间牵引重量始终不变 | 经常巡视,是否做到有效牵引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52 | 下列哪项症状列属中医理论颈椎病风寒湿证型 | 颈、肩、上肢麻木、窜痛,以痛为主,头有沉重感,颈部僵硬 | 颈、肩、上肢刺痛,痛处固定,伴有肢体麻木 | 头晕目眩,头重如裹,四肢麻木不仁 | 眩晕,头痛,耳鸣耳聋,失眠多梦,肢体麻木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53 | 某中年患者眩晕,头痛,颈肩部时有疼痛,夜间失眠多梦,四肢麻木无力,面红耳赤,经医生诊断为颈椎病,请问此患者颈椎病列属中医哪一证型 | 风寒湿证 | 气滞血瘀证 | 肝肾不足证 | 气血亏虚证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54 | 某一患者,经常在外作业,最近双腿疼痛,阴雨天尤甚,静卧痛不减,舌质淡,苔白或腻,经医生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,请问此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列属中医哪一证型 | 血瘀证 | 寒湿证 | 湿热证 | 肝肾亏虚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55 | 便血,色鲜红,下血暴急呈喷射状,属于 | 气不摄血 | 湿热下注 | 肠风下血 | 瘀血阻络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56 | 中药煎汤后趁热在局部淋洗、浸泡、湿敷,称为 | 熏洗法 | 敷药法 | 溻渍法 | 药熨法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57 | 青敷膏适用于 | 局部红肿热痛 | 跌打损伤引起的淤血肿痛 | 皮肤病欣痒肿痛 | 局部不红不热,漫肿无痛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58 | 以下哪种情况不可选择灸法 | 疮疡久溃不敛 | 风湿性关节疼痛 | 月经不调 | 阴虚发热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59 | 关于刮痧,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| 体质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者禁止刮痧 | 刮痧时应由内向外、自上而下反复来回刮,用力要均匀适中 | 每一部位宜刮下左右,以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宜 | 刮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,并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60 | 中医学“证”的概念是 | 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|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|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|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61 | 属于“阳中之阳”的时间是 | 上午 | 中午 | 下午 | 前半夜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62 | 五行中具有“润下”特性的是 | 木 | 火 | 土 | 水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63 | 五行中,火的特性是 | 曲直 | 炎上 | 润下 | 从革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64 | 五行中,木的特性是 | 润下 | 稼穑 | 炎上 | 曲直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65 |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| 传化物而不藏,实而不能满 | 藏精气而不泻,实而不能满 | 藏精气而不泻,满而不能实 | 传化物而不藏,满而不能实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66 | 白疕治法正确的是 | 气血瘀滞证——当归饮子加减 | 血热内蕴证——犀角地黄汤加减 | 血虚风燥证——桃红四物汤加减 | 湿毒蕴阻证——清瘟败毒饮加减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67 | 是将单味药或复方加水煎熬至一定浓度,滤药渣所得的药液称为 | 粉剂 | 酊剂 | 溶液 | 洗剂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68 | 针刺入腧穴后,针刺部位产生的酸、麻、胀、重等感觉和向远处传导放射,称为: | 行针 | 得气 | 补泻手法 | 提插捻转法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69 | 关于穴位注射,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| 它是将针刺对腧穴的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,发挥治疗作用 | 应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,副作用大或者刺激性强的药物应慎用 | 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,以免刺伤内脏 | 患者若有触电感,是得气的表现,可以注入药物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70 | 失眠患者耳穴埋籽不适合选 | 神门 | 皮质下(脑) | 肺 | 肾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71 | 耳穴神门主治不包括 | 失眠多梦 | 便秘 | 各种炎症 | 镇静、镇痛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72 | 心在志为 | 怒 | 喜 | 思 | 忧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73 | 五脏有五华,则肺之华是 | 毛 | 发 | 爪 | 唇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74 | 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| 吸入清气 | 宣发卫气 | 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 | 助心行血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75 | 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| 肺主气,司呼吸 | 肺主升清 | 肺主通调水道 | 肺主治节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76 | 脾统血的含义是 | 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| 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|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| 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77 | 具有主疏泄、调畅气机功能的主要脏腑是 | 心 | 肺 | 脾 | 肝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78 |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| 脉 | 筋 | 髓 | 骨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79 |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| 心其华在舌 | 肺其华在毛 | 肝其华在爪 | 脾其华在唇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80 | 称为“水谷之海”的是 | 脾 | 大肠 | 小肠 | 胃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81 | 下列“诸海”中错误的是 | 脑为髓之海 | 肺为气之海 | 冲脉为血海 | 胃为水谷之海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82 | 藏神的是 | 心 | 肝 | 脾 | 肺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83 |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| 喜 | 怒 | 思 | 忧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84 | “在窍为目”的是 | 肝 | 心 | 脾 | 肺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85 | “受盛之官”指 | 胆 | 胃 | 小肠 | 大肠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86 | “先天之本”是指 | 心 | 肝 | 脾 | 肾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87 | “后天之本”是指 | 心 | 肝 | 脾 | 肾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88 | 干咳少痰,或痰液胶粘难咯,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| 风邪 | 寒邪 | 暑邪 | 燥邪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89 | 湿邪致病具有病程长的特点,往往缠绵难愈,是由于 | 湿为阴邪 | 湿性重浊 | 湿性粘滞 | 湿性趋下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90 | 最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| 风邪 | 寒邪 | 湿邪 | 暑邪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91 | 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| 风邪 | 湿邪 | 火邪 | 燥邪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92 | 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恐等情志活动失调均可化火,故称为 | 五气化火 | 五志化火 | 心火上炎 | 肝郁化火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93 | 情志为病,过喜则 | 气上 | 气下 | 气缓 | 气结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94 | 邪气亢盛,正气不衰的证候是 | 实证 | 虚证 | 虚实夹杂证 | 真虚假实证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95 | 正治的定义是 | 顺从疾病的某些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| 正确的治疗法则 | 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| 扶助正气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
96 | “热者寒之”属于 | 正治法 | 反治法 | 治标法 | 从治法 | | A | 中医基础学 |
97 | 除哪项外,均能体现“因人制宜”治则 | 因性别不同而用药各异 | 因居处环境不同而用药各异 | 团体质不同而用药各异 | 因年龄长幼不同而用药各异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98 | 六腑包括 | 胆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女子胞、膀胱 | 胆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女子胞 | 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心包、胆 | 小肠、胃、大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 | | D | 中医基础学 |
99 | 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| 元气 | 营气 | 宗气 | 卫气 | | B | 中医基础学 |
100 | 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 | 阴阳偏盛 | 阴阳偏衰 | 阴阳离决 | 阴阳失调 | | C | 中医基础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