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| 风水泛滥之阳水患者,若表证渐解,身重而水肿不退者,可按哪一型水肿论治? | 脾阳虚衰 | 肾阳衰微 | 水湿浸渍 | 湿热壅盛 | | C | 外科学 |
2 | 患者先有心悸,气短神疲,形寒肢冷,舌质暗,脉虚数,继则出现水肿,腰以下为甚,按之凹陷不起,最佳选方为 | 真武汤 | 济生肾气丸 | 五皮饮 | 胃苓汤 | | B | 外科学 |
3 | 患者小便涩痛,小腹胀满疼痛,苔薄白,脉沉弦,最佳选方为 | 八正散 | 石苇散 | 沉香散 | 小蓟饮子 | | C | 外科学 |
4 | 患者小便艰涩,排尿时突然中断,腰腹绞痛牵及小腹,舌红,苔薄黄,最佳选方为 | 八正散 | 石苇散 | 无比山药丸 | 知柏地黄丸 | | B | 外科学 |
5 | 患者身发疮痍,发热,继则眼睑浮肿,延及四肢,小便不利,舌质红,苔薄黄,脉滑数,证属 | 湿热壅盛之阳水 | 水湿浸渍之阳水 | 风水泛滥之阳水 | 湿毒浸淫之阳水 | | D | 外科学 |
6 | 患者恶寒发热,头痛无汗,肢体酸痛,眼睑浮肿延及四肢,小便不利,舌淡红,苔薄白,脉浮紧,证属 | 风水泛滥之阳水 | 水湿浸渍之阳水 | 湿热壅盛之阳水 | 湿毒浸淫之阳水 | | A | 外科学 |
7 |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| 水肿均从眼睑肿起 | 水肿患者不伴腹水 | 鼓胀与水肿均可见腹水 | 鼓胀只有腹水,五四肢浮肿 | | C | 外科学 |
8 | 患者水肿,腰以下为甚,脘闷纳呆,肢冷神倦,尿少便溏,舌质淡,苔白腻,脉沉缓,最佳选方为 | 温脾汤 | 参苓白术散 | 实脾饮 | 胃苓汤 | | C | 外科学 |
9 | 把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两大类者是 | 朱丹溪 | 张景岳 | 喻昌 | 刘完素 | | A | 外科学 |
10 | 哪本书记载了疮痍可以引起水肿? | 《证治汇补》 | 《金匮要略》 | 《医学入门》 | 《医宗必读》 | | D | 外科学 |
11 | 淋证日久不愈,反复发作,可转为 | 气淋 | 劳淋 | 血淋 | 膏淋 | | B | 外科学 |
12 | 患者小便频急涩痛,尿黄赤,伴寒热,口苦,呕恶,最佳选方为 | 八正散 | 石苇散 | 五味消毒饮 | 八正散合小柴胡汤 | | D | 外科学 |
13 | 患者面赤、心烦、口渴,小便黄赤灼热,尿色鲜红,舌红,脉数,诊断为 | 血淋 | 尿血 | 消渴 | 气淋 | | A | 外科学 |
14 | 首先将淋证做临床分类的书籍是 | 《金匮要略》 | 《中藏经》 | 《内经》 | 《诸病源候论》 | | B | 外科学 |
15 | 关于热淋的叙述,()是错误的。 | 小便频急涩痛 | 必有恶寒发热 | 小腹拘急胀痛 | 尿道灼热感 | | C | 外科学 |
16 | 气淋实证的治法是 | 行气化瘀 | 宣肺行气 | 升提中气 | 利气疏导 | | D | 外科学 |
17 | 患者小便涩滞,尿色淡红,腰痠乏力,舌淡红,脉细数,选方为 | 小蓟饮子 | 知柏地黄丸 | 八正散 | 沉香散 | | B | 外科学 |
18 | ()不是癃闭的主症。 | 小便闭塞不通 | 全日总尿量减少 | 尿时涩痛 | 排尿困难 | | C | 外科学 |
19 | 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谓:“膀胱不利为(),不约为遗溺。” | 淋 | 胀 | 闭 | 癃 | | D | 外科学 |
20 | 导尿术最早记载于 | 《丹溪心法》 | 《内经》 | 《景岳全书》 | 《备急千金要方》 | | D | 外科学 |
21 | 患者小腹坠胀,尿有余沥,面色无华,舌淡,脉虚细无力,证属()淋证。 | 肝郁气滞型 | 中气下陷型 | 脾肾两虚型 | 脾阳不足型 | | B | 外科学 |
22 | 虚证膏淋的最佳选方为 | 膏淋汤 | 萆薢分清饮 | 补中益气汤 | 无比山药丸 | | D | 外科学 |
23 | 淋证患者小便涩痛时见恶寒发热,其病机为 | 外邪束表,阳气被遏 | 湿热熏蒸,邪正相争 | 气分热盛,邪正相争 | 邪人少阳,邪正相争 | | B | 外科学 |
24 | 提出:“治淋之法,有通有塞,要当分别,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,宜先通,无瘀积而虚滑者,宜峻补”的著作是 | 《外台秘要》 | 《临证指南医案》 | 《诸病源候论》 | 《金匮要略》 | | B | 外科学 |
25 | 患者小便热涩刺痛,尿色深红,或夹有血块,苔黄,脉滑数,最佳选方为 | 知柏地黄丸 | 八正散 | 石苇散 | 小蓟饮子合导赤散 | | D | 外科学 |
26 | 下列关于尿浊的论述,错误的是 | 小便混浊 | 白如泔浆 | 排尿疼痛 | 与脾胃关系密切 | | C | 外科学 |
27 | 患者时欲小便而不得出,小腹坠胀,五心烦热,肛门下坠,舌质红,脉细弱,证属哪一型癃闭? | 气阴两虚 | 脾气不升 | 上焦热盛 | 气郁化火 | | A | 外科学 |
28 | 取嚏法利小便的治疗依据是 | 举中气利小便 | 开肺气利小便 | 和胃气利小便 | 清湿热利小便 | | B | 外科学 |
29 | 尿道阻塞型癃闭的最佳选方是 | 沉香散 | 清肺饮 | 滋肾通关丸 | 代抵当丸 | | D | 外科学 |
30 | 患者小便不通,胁腹胀满,多烦易怒,舌红,苔薄黄,脉弦,最佳选方为 | 疏凿饮子 | 越婢加术汤 | 八珍汤 | 沉香散 | | D | 外科学 |
31 | 首先将关格作为病名提出的著作是 | 《内经》 | 《伤寒论》 | 《医门法律》 | 《证治准绳》 | | B | 外科学 |
32 | 关于关格的论述,哪一项是正确的? | 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 | 大便不通与呕吐并见 | 小便不通与水肿并见 | 小便淋沥涩痛 | | A | 外科学 |
33 | 关格呕吐的病机是 | 外感风寒,胃气上逆 | 瘀血内阻,胃气上逆 | 痰饮内停,胃气上逆 | 湿浊毒邪,上逆犯胃 | | D | 外科学 |
34 | 患者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20年,2月来出现小便量极少,恶心呕吐,厌食乏力,腰膝酸软,尿黄赤,苔黄腻而干,脉濡数,诊断为 | 脾气不升之癃闭 | 脾肾亏虚,湿热内蕴之关格 | 肾阳衰惫之癃闭 | 脾肾阳虚,寒浊上犯之关格 | | B | 外科学 |
35 | 走哺呕吐的病机是 | 大便不通,浊气上冲 | 外邪干胃,胃气上逆 | 瘀血内停,胃气上逆 | 痰饮内停,胃气上逆 | | A | 外科学 |
36 | 患者有水肿病史5年,1月来小便量极少,呕吐清水,伴面色晦暗,畏寒怕冷,舌淡胖,脉沉细,证属哪一型关格? | 脾肾亏虚,湿热内蕴 | 肝肾阴虚,肝风内动 | 心肾两虚,邪陷心包 | 脾肾阳虚,寒浊上犯 | | D | 外科学 |
37 | 关于癃闭的诊断,()是错误的。 | 多见于老年男性 | 排尿困难 | 与呕吐并见 | 常有水肿病史 | | C | 外科学 |
38 | 下列说法()是错误的。 | 关格均由癃闭发展而来 | 癃闭可发展为关格 | 淋证可发展为关格 | 水肿可发展为关格 | | A | 外科学 |
39 | 患者小便点滴不通,短赤灼热,口渴不欲饮,舌红,苔黄腻,脉数,最佳选方为 | 八正散 | 清肺饮 | 沉香散 | 石苇散 | | A | 外科学 |
40 | 患者小便点滴不通,烦渴欲饮,咳嗽,苔薄黄,脉数,最佳选方为 | 八正散 | 清肺饮 | 沉香散 | 石苇散 | | B | 外科学 |
41 | 患者小便点滴而下,小腹胀满疼痛,舌质紫暗,脉细涩,治法是 | 清热化湿,通闭开窍 | 益气健脾,升清降浊 | 疏利气机,通利小便 | 行瘀散结,通利水道 | | D | 外科学 |
42 | 患者小便不利,全日尿量减少,伴小腹坠胀,肛门下坠,舌淡,脉弱,证属哪一型癃闭? | 肝郁气滞 | 肾阳衰惫 | 肺热气壅 | 脾气不升 | | D | 外科学 |
43 | 湿热下注,扰动精室之遗精,最佳选方是 | 八正散 | 程氏萆薢清饮 | 龙胆泻肝汤 | 知柏地黄丸 | | C | 外科学 |
44 | 遗精的病位主要在()脏腑。 | 脾肾 | 心肾 | 心脾 | 心肝 | | B | 外科学 |
45 | 患者少寐多梦,梦中遗精,伴心中烦热,口干,小便短赤,舌质红,脉细数,最佳选方是 | 知柏地黄丸合交泰丸 | 大补阴丸合交泰丸 | 金锁固精丸合水陆二仙丹 | 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| | D | 外科学 |
46 | 君相火旺型遗精的治疗方药中配伍少量肉桂的用意是 | 补肾阳温脾土 | 温脾土壮心阳 | 引火归元心肾交泰 | 摄肾气固精室 | | C | 外科学 |
47 | 肾虚不藏,精关不固之遗精,治疗除补肾外,应辅以 | 定心安神 | 固涩止精 | 补益脾胃 | 升阳举陷 | | A | 外科学 |
48 | 妙香散主治哪一型遗精? | 君相火旺,心肾不交 | 湿热下注,扰动精室 | 肾虚滑脱,精关不固 | 劳伤心脾,气不摄精 | | C | 外科学 |
49 | 湿热下注型遗精,治疗不宜 | 清利湿热 | 清心利湿 | 早投固涩 | 苦泄厥阴 | | A | 外科学 |
50 | 遗精阴损及阳,肾阴阳俱虚,治当 | 阴中求阳 | 补肾固涩 | 滋阴清热 | 温补肾阳 | | C | 外科学 |
51 | 遗精初起多见 | 虚证 | 虚实夹杂证 | 实证 | 热证 | | B | 外科学 |
52 | 关于溢精的论述,()是错误的。 | 属病理现象 | 每月遗精1至2次 | 属生理现象 | 无其他不适 | | D | 外科学 |
53 | 患者小便不通,呕吐清水,面色晦滞,畏寒怕冷,便溏,苔白滑,脉沉细,选方为 | 苏合香丸 | 生脉散 | 黄连温胆汤 | 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| | D | 外科学 |
54 | 患者小便极少,恶心呕吐,心悸胸闷,痰涎壅盛,神昏躁狂,苔黄腻,脉滑数,最佳选方为 | 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| 涤痰汤合紫雪丹 | 参附汤合苏合香丸 | 六味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 | | B | 外科学 |
55 | 关格病机中标实指的是 | 湿浊毒邪 | 痰浊之邪 | 瘀血浊邪 | 虫积之邪 | | A | 外科学 |
56 | 患者小便不通,呕吐,神昏谵语,伴面白唇暗,四肢不温,痰涎壅盛,苔白腻,脉沉缓,最佳选方为 | 六味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 | 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| 涤痰汤合紫雪丹 | 参附汤加减 | | B | 外科学 |
57 | 治疗关格忌用酸涩之品,用无比山药丸时应去掉哪味药物? | 五味子 | 肉苁蓉 | 巴戟天 | 赤石脂 | | A | 外科学 |
58 | 患者小便极少,呕恶频作,伴头晕目眩,肌肤干燥,舌质红而干,脉弦细数,最佳选方为 | 一贯煎合八正散 | 黄连温胆汤合五皮饮 | 吴茱萸汤合温胆汤 | 六味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 | | D | 外科学 |
59 | 阳痿的病机有五种,其中最多见的是 | 恐惧伤肾 | 命门火衰 | 湿热下注 | 心脾受损 | | B | 外科学 |
60 | “壮火食气”的病理因素是指 | 肝郁不舒 | 心脾受损 | 湿热下注 | 恐惧伤肾 | | C | 外科学 |
61 | 阳痿肝肾阴伤,虚火旺动,治宜 | 滋补肝阴 | 滋补肾阴 | 滋补肝肾 | 滋阴降火 | | D | 外科学 |
62 | 患者梦中阳举,举则遗精,盗汗,五心烦热,腰膝酸软,舌红,少苔,脉细数,证属哪一型阳痿? | 肝郁不舒 | 肝肾阴伤,虚火旺动 | 命门火衰 | 气血两虚,宗筋失养 | | B | 外科学 |
63 | 阳痿常与()疾病并见。 | 淋证 | 梦遗 | 滑精 | 早泄 | 癃闭 | D | 外科学 |
64 | 引起阳痿虚证的病因有 | 肝郁化火 | 恣情纵欲 | 思虑忧郁 | 惊恐所伤 | 湿热下注 | B | 外科学 |
65 | 郁病的主要病因是 | 外感六淫 | 饮食不节 | 房室失节 | 情志内伤 | | D | 外科学 |
66 | 郁病初起基本病变为 | 食滞 | 气郁 | 痰郁 | 血郁 | | B | 外科学 |
67 | 各证型郁证所共有的症状为 | 气郁症状 | 湿郁症状 | 痰湿症状 | 血郁症状 | | A | 外科学 |
68 | 阳痿这一病名始见于哪本书籍? | 《素问》 | 《灵枢》 | 《景岳全书》 | 《明医杂著》 | | A | 外科学 |
69 | 命门火衰型阳痿,治疗除温肾壮阳外,应配合()治法。 | 补益心脾 | 滋肾填精 | 益肾宁神 | 疏肝解郁 | | B | 外科学 |
70 | 《素问》所谓:“肾欲坚,急食苦以坚之”符合()型阳痿的治则。 | 肝郁不舒 | 命门火衰 | 心脾受损 | 湿热下注 | | D | 外科学 |
71 | 患者阴茎痿软,阴囊湿痒臊臭,小便黄赤,苔黄腻,脉濡数,最佳选方为 | 龙胆泻肝汤 | 萆藓分清饮 | 黄连解毒汤 | 八正散 | | A | 外科学 |
72 | 患者阳痿不举,烦躁,胁肋胀闷,食少便溏,苔薄,脉弦,有情志所伤史,最佳选方为 | 逍遥散 | 疏肝散 | 小柴胡汤 | 四磨饮子 | | A | 外科学 |
73 | 阳痿的治疗主要从()人手。 | 病因病机 | 临床表现 | 病程长短 | 患者年龄 | | A | 外科学 |
74 | 郁病在调护方面应注意的主要因素是 | 情志因素 | 气候因素 | 饮食因素 | 睡眠状况 | | A | 外科学 |
75 | 心阴亏虚之郁病出现心烦失眠,多梦遗精等症状时,治疗应首选 | 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 | 天王补心丹合滋水清肝饮 | 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| 天王补心丹合归脾汤 | | C | 外科学 |
76 | 治疗血证的良方犀角地黄汤首载于 | 《医学正传》 | 《诸病源候论》 | 《景岳全书》 | 《备急千金要方》 | | D | 外科学 |
77 | 咳血亦称 | 衄血 | 吐血 | 呕血 | 嗽血 | | D | 外科学 |
78 | 便血色红,大便不畅,或有腹痛,为 | 脾胃虚寒 | 瘀血内结 | 肠道湿热 | 气虚不摄 | | C | 外科学 |
79 | 黄土汤治疗便血,其治法体现了 | 健脾温中,养血止血。 | 理气和中,养血止血。 | 健脾养心,益气摄血。 | 清化湿热,凉血止血。 | | A | 外科学 |
80 | 肝火上炎之鼻衄首选 | 龙胆泻肝汤 | 丹栀消遥散 | 清胃散 | 清肝饮 | | A | 外科学 |
81 | 玉女煎治疗鼻衄的证型为 | 热邪犯肺 | 胃热炽盛 | 肝火上炎 | 气血亏虚 | | B | 外科学 |
82 | 鼻燥衄血,口干咽燥,身热咳嗽少痰,舌质红,苔薄,脉数,证属 | 肝火克肺 | 阴虚火旺 | 热邪犯肺 | 肺气亏虚 | | C | 外科学 |
83 | 下面()不是吐血的特征。 | 血随呕吐而出 | 血呈泡沫状 | 可混有食物 | 多伴黑便 | | B | 外科学 |
84 | 郁证主要受累脏器是 | 心、肺、脾 | 心、肝、脾 | 肝、脾、肾 | 心、肝、肾 | | B | 外科学 |
85 | 下列()病证属郁证范畴。 | 虚火喉痹 | 噎膈 | 梅核气 | 癫病 | | C | 外科学 |
86 | 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名的医籍是 | 《丹溪心法》 | 《医学正传》 | 《金匮要略》 | 《景岳全书》 | | B | 外科学 |
87 | 证见:情绪不宁,心悸,健忘,失眠五心烦热,盗汗。证属 | 阴虚火旺之盗汗 | 肝阴亏虚之郁证 | 心阴亏虚之郁证 | 心血不足之盗汗 | | C | 外科学 |
88 | “梅核气”与“脏躁”最早记载于 | 《景岳全书》 | 《古今医案大全》 | 《金匮要略》 | 《临证指南医案》 | | C | 外科学 |
89 | 临床表现为多思善疑,头晕神疲,心悸胆怯,失眠健忘,纳差,面色不华,舌淡苔白脉细,应辨证为 | 心脾两虚之郁病 | 脾血虚之虚劳 | 脾阳虚之虚劳 | 心血虚之虚劳 | | A | 外科学 |
90 | 便血色红,伴食少,体倦,面色萎黄,心悸,少寐,舌质淡,脉细,治法为 | 养血止血 | 凉血止血 | 固摄止血 | 益气摄血 | | D | 外科学 |
91 | 患者汗出恶风,稍劳汗出尤甚,易于感冒,体倦乏力,脉细弱,苔薄白,宜用 | 桂枝汤 | 补中益气汤 | 玉屏风散 | 四君子汤, | | C | 外科学 |
92 | 肺卫不固型自汗治法是 | 补气升阳 | 祛风散邪 | 调和营卫 | 益气固表 | | D | 外科学 |
93 | 汗出恶风,周身酸楚,时寒时热,半身汗出,苔白,脉缓,当用 | 小柴胡汤 | 桂枝汤 | 玉屏风散 | 归脾汤 | | B | 外科学 |
94 | 营卫不和自汗,兼见:倦怠乏力,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者可用 | 大补黄芪汤 | 小建中汤 | 补中益气汤 | 黄芪建中汤 | | D | 外科学 |
95 | 阴虚火旺与心血不足汗出较多时均可加用 | 黄芪、防风 | 黄芩、黄柏 | 生地、当归 | 牡枥、浮小麦 | | D | 外科学 |
96 | “盗汗”首见于哪一部医籍? | 《金匮要略》 | 《笔花医镜》 | 《景岳全书》 | 《临证指南医案》 | | A | 外科学 |
97 | 邪热郁蒸汗出,湿邪偏重者可用 | 龙胆泻肝汤 | 当归六黄汤 | 四妙丸 | 五苓散 | | C | 外科学 |
98 | 《三因极—病证方论》又将盗汗称 | 脱汗 | 梦汗 | 夜汗 | 寝汗 | | D | 外科学 |
99 | 自汗,五心烦热,兼午后潮热,面色潮红,口渴,治法为 | 调和营卫 | 清肝泄热 | 养阴止汗 | 滋阴降火 | | D | 外科学 |
100 | 胃热壅盛之吐血,当选用 | 清胃散 | 泻心汤合清胃散 | 玉女煎 | 泻心汤合十灰散 | | D | 外科学 |